2014/01/15

《紐約哈哈哈》(Frances Ha)


    時至2014,回顧去年Charly曾觀看過的電影,定案《紐約哈哈哈》(Frances Ha) 成為心目中最佳影片。


==以下開始有雷==




    《紐約哈哈哈》以黑白片呈現的方式,便不自覺聯想是否有法國新浪潮的影子;影像手法不必多說,連配樂之一使用了《四百擊》(400 Blows)的École Buissonnière,觀影的當下即拍手叫好(原來這俏皮可愛的音樂不只適用古靈精怪的小孩,亦能放在怪咖文青女孩身上)。會心一笑的片段不勝枚舉,多來自於主角生性堅強、個性直接不遮掩的關係,也因此使得她再三面對挫折。

    女主角Frances的生性堅強亦可評為某類情感上的固執:對於好友Sophie的情感執著即是本片的濫觴;讓她始終說著「我過的很好」的謊言,讓她持續懷著成為舞者的夢想。而一切在Sophie結婚要移居日本、加上一趟無聊、逃避現實的巴黎之旅,成為壓垮腫臉胖子的最後兩根稻草,陷入迷惘渾沌的漩渦。

    或許我們會因她的固執認為自孽,卻也會為她的遭遇憐憫。Frances不期望他人理解自已,卻無意間滔滔訴說內心深處的想法,又在他人來不及意會同時,馬上移轉話題避免心靈上的裸露。這般真誠可愛的特質,多半會在個性孤僻or不在意世俗眼光or懷有赤子之心的年輕人身上窺見。因為年紀尚輕,不太隱藏自身鋒芒,或以此直率尋覓同伴;期望對方聆聽後微笑、點頭如搗蒜,卻發現很難有共鳴,便是一刀於心,待傷痕蔓開,收斂的是自已,而朋友幾近發散。以下是Charly個人認為片中她最感性的一段台詞:

Frances: It's that thing when you're with someone, and you love them and they know it, and they love you and you know it... but it's a party... and you're both talking to other people, and you're laughing and shining... and you look across the room and catch each other's eyes... but - but not because you're possessive, or it's precisely sexual... but because... that is your person in this life. And it's funny and sad, but only because this life will end, and it's this secret world that exists right there in public, unnoticed, that no one else knows about. It's sort of like how they say that other dimensions exist all around us, but we don't have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them. That's - That's what I want out of a relationship. Or just life, I guess. (IMDB)

    Greta Gerwig詮釋Frances這角色相當棒,這片段展現這角色沉溺於自我小世界的模樣,卻不使人討厭反而天真可愛。

    相當多處片段具有象徵性意味,簡而舉幾例如(當然,以下建立在"Charly think"的解釋):
1.Frances到法國後,隔日早晨長了顆青春痘:即使春青痘不是青少年的專利,但二十七歲的青春痘,象徵了心態不符年紀,Frances依舊青春大夢,依舊念著她倆的夢。
2.回老家後,Frances在浴缸泡澡時,儘管母親急上廁所在門外催促,Frances不動於衷而應付說:「快好了」:這行為與她逃避面對現實的心態呼應,內心在掙扎卻不肯做些什麼。
3.在校舍的迴廊上Frances遇見一個在哭泣的女生,Frances坐下陪同的舉動,並非同情而是出自相憐同是淪落人的情愫;不必過問你為什麼傷心,我只是在妳身上看到自已。
    電影的敘事性不外乎情感堆積,進而高漲,突然釜底一擊。沒有孤獨身影的長焦距畫面、沒有傷心欲絕的台詞,而利用似上述片段反射角色心境的畫面,渲染觀影人的情緒。在《紐約哈哈哈》中,這些「電影片段」使人感到格外真實,觸及自已也(曾)有相似的挫折、無力感,帶出更深的情緒層次,待到片尾發酵時,並不是如右直拳那樣打進心坎的扎實感,而是在腦中投下一塊方糖,隨時間持續溶解,蔓延至全身。

    電影結局是她的選擇。裸足奔向駛車離去的Sophie,認清此情惘然夢該醒,禁錮許久的諾言籠牢瓦解。夢幕碎散後,《紐約哈哈哈》似乎輕拍我們的肩膀說:「生命自有出路」,或許稍微美中不足無法盡意,但,是否說這才接近真實,畢竟不是破除一次迷惘,就像打贏魔王庫巴破關一般,從此與公主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事實上,生命路途中必然伴隨迷惘、挫折,隨著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疊加,沒有最正確的選項,只有最適性的方式:達到夢想和現實之間的平衡(亦或讀作自身與社會之間的妥協)。

    那麼你的選擇呢?

 

-----
關於Charly:
說影評太過於誇張,
只不過期望從電影看見他人人生:
沉溺在導演的說故事技巧,
迷失於編劇的脈絡行走,
讚嘆剪輯與音效的無縫銜接,
同演員仿身境仿思維,
進而反思自已(S:有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